作为山东东营市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目前,我市橡胶子午胎产能达到1.5亿条,占全国的25%;轮胎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12类100余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轮胎出口“驶向”全球,遍布6大洲180多个国家。华丽的数字,展示了近年来我市轮胎产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不生产橡胶,在原材料上没有优势可言;二不靠近市场,在销售上也无便宜可赚。东营轮胎产业快速崛起的“谜底”在哪里?是规模经济效应使然。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产能的扩大,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最能体现“规模经济”理念的是汽车生产史上的“福特模式”。南北战争后,美国作为一个工业国,快速地发展起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由此得到提高。福特认为,汽车价格如果下降的话,会出现很大一批消费者。这就是福特模式的思考起点:大生产——低价格——大市场。其核心是通过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持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成本。
规模经济在我市轮胎产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展示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众多轮胎生产企业和为轮胎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大大减少了企业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增强了我市轮胎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因轮胎产业集聚而形成的“洼地效应”,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使我市轮胎产业形成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我市轮胎产业发展存在的隐忧。目前,我市轮胎企业的关键生产及检测设备多是从国外引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受制于人;轮胎生产企业众多,但知名企业少,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产品种类齐全,但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拳头”产品。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市轮胎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短板”。
说到底,规模经济,拼的是成本优势,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大”的问题。而当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去获取竞争优势就很困难了。
当前,如何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是我市轮胎产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根本的还是要走“转调创”之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