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下滑的尿素价格,再度把氮肥企业拉入亏损的泥潭。但要让尿素市场回归理性,让氮肥企业和经销商有合理利润,完全有可供参考的方案。
煤炭行业的举措值得关注。
去年出台的煤炭供给侧改革措施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实行了276个工作日减量生产政策。从实施的效果看,减量化生产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了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一举流转了煤炭行业多年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因去年的减量化生产造成了9月份后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政府推动减量化生产的信心不足,今年的政策迄今未出台。煤炭企业由前期的抵触到后来尝到了甜头,现在纷纷要求政府继续推动减量化生产。总结这次成功的经验,一是手段有效,政府通过控制发票等行政手段确保了减量化生产;二是通过降低近10%的负荷撬动了90%的市场。OPC的减产也推动了原油价格的反弹。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即使过剩的比例并不大,却能造成价格的大幅下行,也就是叶圣陶所写的《多收了三五斗》。
氮肥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氮肥行业亏损高达97亿元。如何借鉴煤炭行业的经验,来实现氮肥行业的脱困呢?
先看国内尿素情况:经过去年一轮的价格战,有效产能降低了近千万吨至8300万吨左右,按行业开工率80%计算,再去除气头产能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不稳定性,国内全年尿素产量约6500万吨。国内需求约在5500万吨,过剩约1000万吨,过剩比例在17%左右。随着新一轮的降价,预计尿素有效产能会进一步下降。按照当前65%的开工率计算,则基本不过剩。
近期由于国际价格走低和国内需求尚未启动,加之农产品价格低迷,市场极度恐慌,造成尿素价格大幅下跌,再次逼近成本线,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亏损,可见少量的过剩会对市场造成多大的杀伤力!尿素企业如何走出低价泥潭?目前有四大方案,您来选!
方案一、继续打价格战
通过上轮的价格战,目前尚在开工的尿素企业要么是上市公司,要么是煤肥一体化企业,要么是大型国企,要么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民企,价格战最多把这些企业变成备用产能,被淘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指望通过价格战的方式实现产能的淘汰在中国很不现实。无论OPC的油价还是煤炭,价格战不仅造成两败俱伤,而且根本没有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最终还是回到谈判桌上,因此价格战方案并不可行。
方案二、减量化生产
尿素因为开停车的成本过高,加之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因此实行减量化生产的可能性不大。
方案三、统一价格
在供应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统一价格因为利润的刺激,反而会增加供应,加剧过剩,最终还是会回到价格战的层面,甚至使得价格战变得更加残酷,因此这个方案也行不通。
方案四、通过出口化解过剩供应
联合尿素生产企业,把过剩的量全部出口到国外的方式来实现国内的平衡。具体的措施是召集国内所有在产尿素企业和一个大型流通企业成立出口联盟,以山西不低于1500元/吨、河南和河北不低于1550元/吨、陕西不低于1450元/吨、内蒙不低于1400元/吨、新疆不低于1200元/吨锁定几个主要尿素输出地区的出厂价格(具体价格和煤炭联动,保证企业有合理的利润,又不损害农民利益)。当这个价格市场仍然无法接受时,全部通过集港解决。集港销售选择一个有实力、有销售渠道的流通商如中农进行统一操作,严格控制不回留。只要这些输出省价格稳定了,全国尿素价格也就稳定了。集港出口部分必然产生亏损,由全国所有在产尿素企业根据各自的产能来承担响应的亏损额。据笔者了解,国内部分贸易企业、生产企业和港口对方案四进行了初步的沟通,认为该方案能实现多赢。
据方案四效益测算:出口按FOB180美元/吨计算(这个价格在国际有一定的竞争力),折合山西出厂价格1000元/吨,企业亏损约400元/吨。按照年出口1000万吨算,亏损约40个亿。国内企业在满负荷开工的情况下,按以上价格在国内销售的老装置的利润大约在150元/吨,新装置利润大约在300元/吨,平均利润大约为200元/吨,国内销售可实现利润110个亿左右,扣除出口的亏损,全行业可实现70个亿的净利润。
低价出口似乎是便宜了国外,但哪个工厂不是本地价格高、外销便宜?本地市场一定是易守难攻,也是企业盈利的主市场,尿素企业没有义务去补助农民,而且稳定的价格和稳定的供应才是为农服务的根本,因此道义上并没有什么缺憾。
化肥行业的国家扶持政策没有了,经销商的信心没有了。当前离用肥旺季已经很近,但尿素价格还能持续下跌,未来的淡季指望谁?化肥行业只能自救!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发表,唤起行业对自身处境的关注和更多对策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