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询
尿素-行业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肥料行业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分化格局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年01月14日    【字体: 】   
 

    2013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之年,肥料行业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分化格局,首先是传统肥料陷入下跌漩涡。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尿素市场,受产能过剩及出口受阻影响,从2013年4月份开始,价格便一路走跌,临近年末,价格再次跌至前期低点;复合肥也未能幸免,因寒冷导致春季市场延迟之后,全年市场一直是在震荡中下行,即便是在用肥旺季,也没能再现昔日“抢货”景象;同样,磷酸二铵市场也摆脱不了产能过剩带来的“阴云”,出口面临巨大压力,价格也一路走跌。从尿素、复合肥到磷酸二铵,这些传统肥料无一不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而一些新、奇、炒概念的所谓新型肥料市场却着实火了一把,市场中追求新奇名词、造新型概念的肥料大行其道。至此,传统肥料在经历了几年精心谋划的“航母”级规划之后,行业大鳄们不禁愕然!

    产能过剩“惹祸端”

    基础氮磷钾肥料受阻,折射出产能与需求的绝对失衡。

    根据全国肥料数据汇总研究平台研究成果,2012年,我国化肥产量6384万吨,其中氮肥产量4965万吨,产能近5000万吨;磷肥产量1693万吨,产能达2200万吨;资源型钾肥产量377万吨产能为514万吨。过程局面已显端倪。与此同时,肥料需求增长乏力。农业部种植业司行业发展处许发辉处长在一次会议中提到,根据种植业产业布局和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推算,未来几年我国种植业生产所需化肥总体将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增长幅度趋于平缓。据专家分析,氮肥需求趋于稳定,需求量在3300-3500万吨;磷肥需求趋于稳定或稍有回落,需求量在1100-1300万吨;钾肥需求保持一定增长,需求量在600-800万吨。记者认为,在一段时期内,无论是产能对于产量、还是产量对于需求来说,并非产能的阶段性溢出,氮肥、磷肥结构性绝对过剩已经来临!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产品,已经势在必行。

    2013年,转型成为关键词。化肥困境仅是行业产能过剩的“冰山一角”,企业意识到摆脱产能过剩的“泥沼”,就必须要转型和创新。显然,中国肥料产业正处于从形式创新到提升内涵的拐点阶段,但是一些企业的创新路径出现差错。

    产能过剩迫使企业瞄准差异化,企业必须放手一搏,开始大刀阔斧的“被动型”创新。这是一场必须参加的竞技赛!却由此引发行业“浮躁”之风盛行——各种概念遍地开花、肥料乱象接踵而至,所谓的新型肥料产品层出不穷。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波无奈地将这一局面称之为:肥料界的“狂欢节”。

    新型概念须纠偏

    求新、求异、求奇给企业注入的只是一针非理性兴奋剂!所谓的新型肥料注重造概念,引发行业造概念、乱命名等诸多怪象。

    首先是新型肥料背离了发展初衷。新型肥料一词提出大约有20年的时间,一般是指肥料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类型或者新品种。但是,目前新型肥料的概念十分模糊,还没有一个具体定义。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告诉记者:“什么是新型肥料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何为新旧更无从界定。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都叫新型肥料,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我们也曾经一度想撤销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就是因为概念太多,在市场中引起的误解更多。”白由路认为,企业应根据产品实际定位命名,不要用一个新型肥料的“口袋”将产品全部装进去。

    特别是目前所谓的新型产品被说得天花乱坠,而有些产品只不过是将原有的2-3种基础产品混配在一起,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白由路指出,实际上所谓的创新产品离不开氮、磷、钾这些作物所必需的元素,对于土壤甚至增产起到根本作用的还是氮、磷、钾。众所周知,氮、磷、钾作为作物生长的三大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任何作物生长所不可或缺的。以氮素为例,主要有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脲态氮)三种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当前市场所谓的新型肥料,仅仅因肥料形态改变而堂而皇之地冠为新型肥料的称谓,并不科学,更不可取。

    产品定位混乱也导致科研“浮躁”,即兴式、投机性的学术研究泛滥。有些专家、机构的研究课题甚至跟着企业“跳舞”,在所谓的创新大潮中“推波助澜”,不仅背离了最根本的学术原则,更背弃了求真学风。白由路说:“这种现象不仅误导了市场,扰乱了一些企业的创新研发,更淹没了一些治学严谨的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认为:“一些所谓的创新是名义、包装等形式上的翻新,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质、内涵的创新,值得深思。”他认为,产能过剩在引导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导致很多企业追求造名词以及设计包装等形式上的翻新。如果产品不能在技术、内涵上有所突破,不能改变产品的实际效果,就是忽悠老百姓、想尽办法“博眼球”,产品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登记新规修定位

    市场“畸变”导致相关部门无法管理。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告诉记者,目前尿素产能过剩,各企业压力很大。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想添加一些物质,百花齐放也是好事,但是,尿素是工业产品,起码要保持它原有的基本特性。“现在的肥料越来越‘复杂’,实际上并不复杂,它就是一些最基本的营养元素,也就是大宗肥料经过化工工艺生产出来的肥料。” 她认为,现在企业都在创新,在产品中添加了很多抑制剂、添加剂,目的是为了增加尿素的使用效率,这是大家一个共同诉求。“但是,这类肥料登记类似于基础肥料添加一定的助剂、添加剂,由于一些物质无法检测,它的使用功效怎么去评定?如果无法检测出来是什么物质、到市场上无法判断真假,也就无法登记。”

    王旭说,这也反映出我国肥料行业处于转型期,很多非理性的发展导致行业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出台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管理措施确实非常难。“我认为,目前国外很多产品添加的物质属于保密技术,国内企业却将企业添加的物质,说得我都不知道还能想象出是什么。“我希望企业在提出一个肥料生产理念之时,一定要立足科学和基本的原则。”

    日前,为了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科技含量,规范登记管理,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提出了关于肥料登记评审不予通过的议定条款。对于原料组成可能存在潜在使用风险或尚需对其使用效果进行探究的产品,特别是将普通肥料产品经过简单工艺混配加工制成、产品性能没有明显的提升,且技术指标不稳定的产品,以及没有成熟的标准方法、所提交的检验方法无法用于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判定的产品,一并列入限制登记的范畴。

    行业乱象伴生出行业标准混乱,导致一些企业制订标准替代管理部门行驶管理权的“越俎代庖”。如今,制订行业标准已经不仅仅是规范市场的举措,却逐渐成为企业寻求产品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白由路认为,应当针对一类产品制订行业标准,而不是对于某一个产品制订一个标准!一些企业不在产品创新和施用效果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设定保护自身利益的产品“门槛”,以排斥其他企业,这种企业代行管理的方式也值得行业深思!

    任何一场变革都会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是思维模式。中国肥料产业亟待重建创新思路,行业不应再追求转型的速度和形式,应突出创新内涵。特别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对于产业升级方式和企业创新方向因势利导,急于求成使企业研发思维处于游离、发散,聚焦点偏离。

    中国肥料行业正被产能过剩挤压在资源竞争的初级阶段,转型方向应重在核心技术创新。在未来的市场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优势技术,谁就掌握了品牌资源、渠道资源乃至市场资源,未来行业竞争的汇聚点恰在于此!

 
0% (0)
0% (10)
上一篇文章:预计近期国内尿素行情弱势盘整为主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