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个月同比增速接近“腰斩”
民间投资“寒流”引发监管层担忧
作为国家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民间投资的低迷引发了各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担忧。继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之后,上周末有消息称,银监会敦促银行在5月20日前进行民间投资工作的自查并上报。银监会方面虽尚未予以置评,但促进民间投资回稳无疑已排上多部委的日程。
据消息称,银监会此次下发的通知主要是敦促银行自查并重点解决影响到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问题,例如银行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是否有序开展、有无存在“过桥贷款”抬高成本等。
此时自查,是因为民间投资在这个春天遭遇了“寒流”。据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民间投资8.24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接近“腰斩”。民间投资占比也相应下降,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2.1%。
而此前2006-2015年,民间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占比从49.8%一路升至64.2%,为国家经济输送了不少“血液”,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民间投资增速回落,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环境的衰退。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表示,民间投资较为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但1-4月,由于受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也带动民间投资增速回落。
投资目标领域的低迷进一步造成投资机会缺乏、收益不理想的局面,但民间投资行为更多依靠的恰恰是对经济形势、项目前景的判断和利润的追逐等,这使得民企的投资意愿也随之降低。
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速的回落是由于政策上的不平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此前,民企和国有投资、政府投资的企业相比,总被看低一等,电力、交通、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对民企树起隐性壁垒,或在准入条件上附加单独条款甚至歧视性条款。
银行对国企和民企也并非一视同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介绍,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一直是困扰民企的“老大难”问题,银行普遍将信贷投放倾向有充足信用担保的国企。
事实上,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在过去的两周里,国务院及各部委对民间投资问题密集发声,希望帮助民间投资解除低迷“警报”。
5月4日和9日,李克强总理连续两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要破除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进一步放宽准入。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破除部门的利益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对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5月12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记者会上提出,法律未禁止的行业都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中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
5月14日,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再次提到,由于民间投资总量较大,增速持续回落将会制约投资平稳增长,对此要高度重视。
不过,有业内人士质疑,民间投资搞了十多年,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仍在明显增加,所以希望通过此次督查方式出现奇迹似乎并不现实。光大证券(16.050, 0.00, 0.00%)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则认为,要促进未来民间投资,关键要给予投资者信心,让投资者相信经济能持续增长,投资是有回报的。比如,政府基建投入还应加大力度,政府简政放权也要适当推进。与此同时,要促进投资,还有一些长期、软性制度环境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