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央行刊登央行研究局研究人员马骏、牛慕鸿、宋雪涛、张翔的工作论文《利率走廊、利率稳定性和调控成本》称,应弱化将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给予其以更大弹性;同时有必要建立利率走廊操作系统,可以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在控制短期利率波动上更具优越性。
研究人员表示,建立利率走廊第一步要在隐性政策利率周围建立事实上的利率走廊。第二步是逐步收窄事实上的利率走廊。第三步是取消基准存贷款利率。
央行研究文章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都完成了从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框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和之后,许多国家采用了显现的或隐性的利率走廊。
据悉,文章中建立若干理论模型来描述利率走廊的运行机制,并研究发现:第一,利率走廊操作可以较为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降低市场利率波动;第二,利率走廊可以减少市场对流动性的“囤积性需求”,从而减少央行公开市场的频率和幅度,降低操作成本;第三,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综合考虑利率波动率、调控成本、外部冲击的频率和幅度等因素。
研究人员表示,我国在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过渡过程中也应建立利率走廊机制,以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率,提升未来政策利率的市场认可度和基准性,为利率的有效传导提供基础。
研究文章中还提出,应弱化将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给予其更大弹性空间。同时要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并将此作为改善未来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