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19日发布吸收外资数据显示,7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495家,同比增长9.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5.5亿元人民币(折82.2亿美元),同比增长5.2%。前七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09家,同比增长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10.7亿元人民币(折7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9%。
业内专家指出,虽然当前我国资本外流有所显现,但FDI是外商投资企业的长期投资,更多是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投资环境的看好。当前的资本外流压力难改全年FDI的增势。考虑到对外投资增长势头明显更猛,预计今年全年仍可能延续去年我国资本净输出的格局。
优化 服务业和高端制造引资增幅显著
从吸收外资的行业来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速明显。据商务部统计,前七个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62%;其中,金融服务业、科学研究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幅显著,同比分别增长381.1%、93.1%、和57.1%。
农林牧渔和制造业吸收外资则分别下降了8.4%和5.4%,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比进一步回落到31.1%。不过,通信设备制造、工业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计算机整机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66.4%、405.4%、149.9%和62.1%。
从外资来源地来看,香港、澳门对内地投资及法国、欧盟28国对华投资同比增幅较高,分别为14.5%、73.4%、78.6%和18.4%。日本、美国、东盟对华投资则均出现下降。从吸收外资的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无论是金额还是增速均居前,同比增长10.8%,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出现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并购交易金额和占比大幅提高。1至7月,以并购方式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64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322.7%。并购在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6%上升到18.2%。
外资并购交易占比提升,与全球跨国公司并购趋于活跃有关。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全球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跨国企业生产活动继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截至2014年底,全球最大的5000家跨国企业共持有4.4万亿美元现金,比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平均水平高40%。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境并购强劲增长。
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吸收外资增幅显著,则反映出我国吸收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吸收外资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接下来要更加看重吸收外资的质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吸收利用外资也要转向高技术、高水平、高起点。
承压 资本外流有所显现难改FDI全年增势
国家外汇管理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银行结售汇出现逆差2655亿元人民币(折434亿美元)。7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也分别下降3080亿元和2491亿元。这几项数据表明我国资本外流现象有所显现。
虽然在人民币汇率下行的市场预期下,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外流的压力仍然存在。不过,多位业内权威专家指出,与短期资本套利不同,FDI是外商投资企业的长期投资,更多是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投资环境的看好。更何况现在看来人民币贬值不会成为持续趋势,因此当前的资本外流压力难改全年FDI的增势。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对记者指出,中国吸收外资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投资下行的背景下逆势上涨,一方面说明外资继续看好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稳定增长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产业不断升级,为外资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詹晓宁表示,尽管中国一些劳动密集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吸收外资能力出现下降,但流入高端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外资有增无减。更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中国除了在金融、贸易等传统服务产业吸引的外国投资出现快速增长外,在信息、研发等高端服务业的外资流入也在不断加速。同时,他认为,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通过在自贸区推广基于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发布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制定新外资法,也进一步扩大了面向外资的开放平台。
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显示,中国仍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美国商会今年初开展的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对中国市场发展表示乐观。其中,服务业和研发密集型行业的乐观程度最高。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2015年下半年,我国吸收外资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但我国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等综合优势明显。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可达约125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4%左右。
延续 全年预计仍为资本净输出格局
商务部19日发布的对外投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地区的448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非金融类投资3890亿元人民币 (折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8%。截至7月底,我国累计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5万亿元人民币(折7098亿美元)。
前七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5%,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泰国等。
据统计,7月当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75亿美元,同比下降18.6%,这是继6月当月下降15.5%以来的连续第二个月负增长。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分析,一是技术性因素,去年的6、7月有几个非常大的对外投资项目,而今年同期没有这么大的项目。正是受此影响,7月我国对欧盟投资下降90.7%。此外,以往我们对外投资中实际投入金额大的是能源矿产项目,今年以来能矿企业对外投资处于观望期,国际石油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使得前七个月流向采矿业的投资下降了22.1%。
他还表示,光靠一两个月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情况,全年数据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我们预计对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增速仍然会在10%至15%区间,或者更高一些”。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吸收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业内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对外投资增长势头明显更猛,预计对外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吸收外资,今年仍有可能延续去年资本净输出的格局。
詹晓宁也表示,中国吸引外资量与对外投资量正趋平衡。如果将大陆在港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也包括进来,中国对外投资实际上已超过吸引外资,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目前中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总体状况相对较好,加上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中国对外投资在今后几年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并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