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询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 财经资讯 >> 浏览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钱紧”恐将长期存在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年02月10日    【字体: 】   
 

      央行日前公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当年银行间市场资金融入融出的全貌。总体而言,虽然2013年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总量仍在膨胀,但增速已经大幅下降。分类别看,资金供给端的大银行融出量在快速下降,而主要的融入机构需求量也在下降。小银行资金需求下降,甚至在同业市场开始大量拆出资金;以农信社、信托等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资金需求量也几近腰斩。

      单看这部分数据,金融市场的表现无疑与2013年初国务院提出的“控制增量、盘活存量”要求极为契合。但是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不足以说明去年中和下半年为何货币市场利率依然有较大波动,央行也特意辟出专栏,对其中原因予以解剖梳理。

      央行的基本结论是,资金价格在去年屡次出现较大波动,从宏观视角反映了过快增长的流动性需求与适度供给之间的冲突。为什么资金价格波动在2013年表现尤其突出?央行的解释是,这与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加快有关。

      怎样理解?所谓的适度供给,就是去年初国务院屡次强调的“控制增量、盘活存量”这几个字。对应在数据上,则是2013年大型银行累计净融出47万亿元,同比少融出15.4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累计净融入12.7万亿元,同比少融入12.1万亿元——主要的融出机构没钱,主要的需求方不要钱。

      一方面是传统的信用供给源头在收缩,但另一方面却是新型的信用需求在不断膨胀。央行所指的“市场创新与金融创新加快”,一是反映在去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只有51.7%,为历史最低水平;二则是各种各样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大量增加——2013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已经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29.9%,占比较2012年高7个百分点。

      这部分依然在快速增加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对应着央行所说的“对利率敏感性相对较低”的“财务软约束部门”。而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以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开放格局下资金流入流出风向的快速变动,市场时不时会有“钱紧”的阵痛感,丝毫不足为奇。

      央行表示,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增长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仍在上升,高投资模式以及资源过度向房地产等领域集中,容易导致债务水平上升,并可能对其他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问题也使总量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

      这无疑意味着,“钱紧”的感觉可能会伴随整个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理由也很简单,资金是一种资源,它的分配从不均衡走向均衡,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央行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如此——要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减少财务软约束等导致的债务过快扩张,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0% (0)
0% (10)
上一篇文章:IMF呼吁各大央行政策调整应考虑全球影响
下一篇文章:天然气和煤炭的隐秘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