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3年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较大净流入格局,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呈现“双顺差”特点。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这是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实体经济和投融资活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我国当前国际收支趋向平衡的基础尚不牢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由2138亿美元回落至188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由逆差1173亿美元逆势转为顺差2427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6749亿元人民币(折合4314亿美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方面进行了很大创新,付出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我国采取扩大进口、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措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明显改善。最突出的表现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在逐年回落,最近几年已经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以内。但是我国资本流入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外汇储备的增长还是比较快,所以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还不稳固,还要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从经常项目看,顺差进一步收窄,这缘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金融去杠杆化延续、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这些因素抑制我国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贸易顺差规模逐步下降,服务贸易仍然维持逆差。
从资本和金融项目看,最显著的特点是跨境资本流动出现较大波动。业内专家表示,从经济运行长期基本面看,国内经济缓中企稳,而国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过程仍一波三折,国外资本进入国内享受增长红利。从短期套利空间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主要经济体宽货币、低利率政策继续推高全球流动性,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也刺激国际套利资本流向我国。
此外,国内企业的财务运作导致了跨境资金流入的压力加大。现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非常多,主要货币利率比较低,人民币利率相对较高,又面临升值的压力,很多企业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或者叫做多人民币、做空外币的财务运作方式对冲风险,这样就使得企业大量借外汇对外支付,或者是用人民币对外支付,替代了购汇,形成较大流入压力。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演变、全球金融去杠杆化延续、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反复等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均可能导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大幅振荡。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近期表示,未来国际收支在贸易投资顺差的背景下,可能还存在波动的可能性。首先,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比较快,这对于我国出口来说是一个利好。其次,中国近些年来将会推进改革,改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前景,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这对于吸引长期资本流入是有好处的,所以贸易和投资仍然会保持顺差。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是根本,理顺体制机制是关键。通过资本管制来缓解收支失衡的空间越来越窄,短期内虽仍有效,但长期实行效果会减弱,影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基于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出了一剂有效“药方”——“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扩内需,就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调结构,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减顺差,就是要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平衡,就是要在均衡管理的框架下,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化手段,加强资本流入管理,开拓资本流出渠道,稳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只有这样,才能统筹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问题。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