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询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 财经资讯 >> 浏览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央企海外采油不再运回国内 走出去战略渐饱私囊
作者:王高峰   来源:《能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06日    【字体: 】   
 
    不久前,当中石油从伊拉克鲁麦拉油田将首船200万桶原油发往国内时,全国叫好声一片,舆论普遍赞赏中石油的海外业务为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又多了一份贡献。

  从1993年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北瑞宁油田的参股权至今,中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这十多年期间,中国公司的海外份额油从无到有,时至今日达到每年6000万吨,可谓是收获颇丰,尤其在国际油价高企的当下,油公司更赚得盆满钵满。 

  但无论它们海外的成绩单如何耀眼,却掩盖不了一个基本事实——油公司“走出去”并没有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做出多少贡献——而这一事实,大多数人却至今不解。

  2010年,中国石油公司6000多万吨的海外份额油中,运回国内的仅有区区500万吨,占其总量的1/12,这一数量与同年中国进口总量的2.4亿吨相比更是微不足道。而另外5500万吨原油不是就地销售,就是在国际市场卖掉了。

  面对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内产量增长乏力的事实,“走出去就是胜利”的呼声渐高,很多石油界人士呼吁,石油公司要加快步伐走出国门,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获得油源,于是以石油公司“走出去”来换取国家石油安全的论调便成了顺理成章的结论。

  但这一结论极具欺骗性,受地缘政治、双边关系、运输成本、市场环境和油品质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公司在海外的份额油全部运回国内并不现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石油公司选择将原油就地销售,因为这样对石油公司来说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不可否认,石油公司“走出去”的前几年,其直接目的是获得海外份额油,并运回国内,为增进国家的石油安全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合同方式的变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最初的朴素想法越来越难以兑现。

  尤其是近些年,资源国纷纷开展国有化运动,产品分成合同几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服务合同,石油公司“走出去”的目的也随之变得更加单纯——获取经济利益,而不再担负将石油运回国内的政治任务。

  因此,石油公司“走出去”参与海外的经营活动,已经完全转变为企业的一种自身行为,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无必然联系。

  而目前的现实是,并不承担保障石油安全任务的石油公司在海外活动,得到了国家大量低息贷款或补贴,这实际上是国家在集全国之力,助力三大公司在海外扩张,而这种扩张仅仅是为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难怪乎,在国际油价高企,炼油大幅亏损的背景下,石油公司每天还能有几个亿的利润。

  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靠的并不是石油公司在海外的经营。与其将大量的低息贷款和补贴让石油公司到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和南美扩张,并把采出的石油就地销售,不如把这些资金用在中国周边国家或海域的开拓上,这样至少能够保证将石油运往中国具有经济性。

  日本、韩国的石油公司并不强大,甚至很少参与国际上游活动,但其超过90%的进口量并没有威胁到该国的石油安全,除了美国对其特别“照顾”之外,很大程度上与其相对发达的石油贸易体系相关。

  用贸易来保障石油安全已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以平均80美元/桶的价格计算,去年我国石油进口耗去了1400多亿美元,但我国对石油贸易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依然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当前我国石油进口的主体除了三大公司之外,较大的还有中化集团和珠海振戎公司,在石油市场被国际石油公司把控的背景下,如何扶持民间资本进行石油贸易,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的贸易主体,并在国际油价机制上更具发言权,成了保障国家石油安全难以回避的话题。

 
0% (0)
0% (10)
上一篇文章:6月份新增贷款或达5500亿 下半年信贷或整体偏紧
下一篇文章:上半年低迷收场 楼市库存压力大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