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询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 财经资讯 >> 浏览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庄健“亚洲发展模式”面临变革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年12月18日    【字体: 】   
 

    近30多年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地区独特的发展模式——“亚洲发展模式”。从1970到2008年的38年间,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北、韩国和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基本消除了贫困现象;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也以相同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1997-1998年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和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却对“亚洲发展模式”造成严重冲击。部分学者预言:由于亚洲发展模式隐含的一个基本前提——欧美国家有能力无限制地贷款和消费——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亚洲发展模式”面临破产。然而笔者认为,只要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亚洲发展模式”就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亚洲发展模式”具有两大重要特征:一是出口导向,二是金融全球化。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发展模式”中的金融全球化战略是一次重大考验。其中一个重要教训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强内部机构能力建设,以有效管理金融全球化进程。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发展中国家成功地改革了各自的金融系统,提高了应对金融冲击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国家抵御了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然而,亚太地区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也付出了过度依赖欧美国家需求的代价。自去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欧美地区家庭消费的大幅度下降,“亚洲发展模式”中的出口导向战略遭受重大挫折。今年前10个月,中国大陆出口下降20.4%,中国台湾下降22.6%,新加坡下降22.8%,韩国下降34%。出口的萎缩严重拖累经济增长。今年前三季度,除了中国GDP实现7.7%的增长外,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GDP都出现同比下降。

  近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亚洲发展中国家过于依靠区域外市场而对区域内市场的挖掘不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成百上千万的消费者已开始购买第一部私家车并开始出国国旅游,亚洲区域内对最终产品出口的消化吸收能力已大大增强。通过研究1996-2008年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的贸易结构变化发现,中国作为本地区产品组装中心的地位已逐渐下降,而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地位开始上升。

  在金融全球化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已比10年前大为增强。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有效缓解了国际资本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10年前,外国直接投资(FDI)大量流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的是收购亚洲缩水的资产,而这次危机发生后,部分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泰国)则开始投资海外,去购买海外便宜的资产。

  今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率先复苏和股市、楼市的火爆,国际资本流入的步伐开始加快。这既是一件好事,也带来了隐忧:因为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不健全,过快的国际资本的流入流出、过快的资本账户开放,都将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如不能很好地管理和利用外汇储备,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面临巨大的缩水风险和成本损失。

  目前,“亚洲发展模式”正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坚持不变——继续依靠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被动地等待欧美经济的复苏。然而,如果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后进口能力大不如以前,这就意味着该模式破产。另一种是做出应有的调整,采取更广泛、更灵活的开放——不仅继续争取区域外的贸易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国内需求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另外,要坚持稳健、主动、可控的原则推进金融全球化进程。可以预期,只要上述转变能够顺利进行,“亚洲发展模式”就一定能重新焕发青春。

 
0% (0)
0% (10)
上一篇文章: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再遭下调
下一篇文章:黄河三角洲经济振兴第八区